早前,我校的唐潇潇肺纤维化创新研究工作室、吴晓倩女职工创新工作室,分别获批广东省女职工创新工作室、广州市女职工创新工作室。
为推动我校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我校劳动模范和工匠人才在广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团结动员广大女性职工在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中建功立业,4月3日,我校工会在番禺校区举办“绽放‘她’力量 奋进‘双一流’”——女职工创新工作室揭牌仪式及宣讲会。
广州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王玉琴,女职工部部长黎婉翎、二级调研员刘琛,广州市教育工会主席崔萍,四级调研员、女职委副主任吴英,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工会主席周麟,工会副主席周如建、蔡开贤,两个女职工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唐潇潇教授、吴晓倩教授,以及有关部处负责人,各学院教职工代表、学生代表约200人参加会议。
王玉琴副主席在致词中表示,本次活动是广州市巾帼劳模工匠宣讲进校园活动的首场示范性活动,我市巾帼劳模工匠宣讲进校园活动从广州医科大学正式启航,拉开序幕。广医对健康广州建设贡献了坚实的力量,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先进模范人物以及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拼搏形成的广医人精神、南山精神,为学校乃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正能量。
同时,她对广医师生员工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希望广医人在巾帼劳模工匠的感召下,汲取精神滋养,传播好“劳动最光荣”的价值理念;二是希望广医青年学生接好前辈的接力棒,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三是希望广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和女职工创新工作室把握大势、创新攻关,为推动广州高质量创新发展、实现国家高水平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四是希望广医各级工会组织发挥好娘家人、贴心人的作用,落实好医护工作者的关心关爱措施,为让工会的声音更加铺天盖地、工会的形象更加顶天立地、工会的会员更加欢天喜地、广医人的幸福更加翻天覆地而奋发有为。
周麟副校长对市总工会和市教育工会莅临我校指导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感谢上级领导对广医工会的大力支持,让广医教职工有大显身手的平台和大展拳脚的机会;感谢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奉献了卓越的成果。他强调,学校党委将发挥好党建带工建的作用,将工会和女职委工作做得更加扎实,为“双一流”建设和广州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随后,参加会议的领导、嘉宾共同为广东省、广州市女职工创新工作室揭牌。仪式由学校工会副主席周如建主持。
在宣讲环节,唐潇潇、吴晓倩分别介绍了工作室的基本情况。
唐潇潇表示,工作室研究的脏器纤维化疾病是当今国际医学领域研究的重大难点和热点问题,脏器纤维化导致的脏器功能衰竭是患者致残、死亡的主要原因,肺纤维化又是最重要的脏器纤维化,死亡率高。加强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新的、有效的治疗策略已成为非常迫切的现实需要。
围绕肺纤维化等呼吸疾病发病机制与防治策略、呼吸道宿主防御机制与调节,工作室已取得一系列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代表性论文发表在《Nature》(两篇)《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Science》《Developmental Cell》《Frontiers in Immunology》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并被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评估机构Faculty of 1000高度评价及重点推荐,其中4篇论文入选“基本科学指标(ESI)”的高被引论文。
吴晓倩表示,工作室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药物靶点发现研究,围绕心血管系统难治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策略,发现多个关键药物靶标,相关研究发表在Circ Res.、Pharmacol Res.、Redox Biol. Int J Biol Sci.等专业期刊,并已申请十余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中国发明创业创新奖二等奖。
重点培育课程《药理学》入选首批国家一流课程和广东省一流课程、广东省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
下一步,工作室将以南山精神为引领,以成熟的国家级科研和临床研究平台为支撑,并结合AI新药研发技术、药物基因组学和药物表观遗传组学的整合分析,加快心衰有效药物靶点发现及新药研发,助力学校“双一流”大学建设,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药学拔尖创新人才,为广州女职工团队增光添彩。
在访谈环节,唐潇潇、吴晓倩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方面,向与会人员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党委宣传部罗璇老师主持访谈。
主持人提问:“创新是第一动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有人觉得创新离我们很遥远。唐教授如何看待创新呢?
唐潇潇:实际上,创新并不遥远,它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习以为常的供水供电等等,都是一代一代人创新的结果。所以说,创新无处不在,贯穿了人类的整个发展史。
从方法的角度来看,创新是用新的思路、新的手段去回答或解决新的问题。这种从无到有的过程,当然就是一种最显著的创新。此外,利用某些方法和手段,对已有事物的改进完善,这也属于创新。
我们的创新应该怎么做?最重要的一点是,创新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和人民的实际需要。
结合本职工作来说,我主要研究的是肺纤维化疾病,这个病的发病机制不清,没有很好的治疗手段,病毒引起的肺结核化,同样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
这就是来源于临床的实际需求。基于这一迫切需求,我们利用自己的专长,去寻找肺纤维化的新的诊断方法,分析它的发病机制,找到新的治疗靶点,从而发展新的、有效的治疗策略。这就是我对创新的切身体会。
主持人提问:新教师可以做哪些准备工作以更快地适应和胜任新岗位?
吴晓倩:我认为,新教师入职后,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进行角色的转变。
大部分老师在来到广医前,主要从事学术研究,角色比较单一。但是来到广医并成为一名教师后,我们不再是纯粹的研究者,不能只关注科研,教书育人也是我们工作的重要一环,立德树人是我们的根本任务。
另外,新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岗位性质,了解科研岗和教学科研岗的区别以及相关规章制度,教学科研岗的教师要兼顾更多的教学任务,而科研岗的教师相对而言教学任务没有那么繁重。
同时,要多向教研室的前辈们请教。“传帮带”是广医的优良传统,我2009年入职广医时,跟着当时的教研室主任张根水老师,常常听他讲课、跟着备课,就像他的徒弟一样,这段经历让我迅速成长起来。
新教师也要与同龄群体保持沟通,共同收集、分享信息,了解关于青年教师发展的各类文件,例如职称评定、科研课题申报等,这能帮助自己更快成长。
吴晓倩表示,新教师入职后最重要的就是进行角色转变。
主持人提问:作为新时代的广医女性职工,您如何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唐潇潇:对于高校来说,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是我们的中心工作。助力广医的“双一流”建设,我们要从这两方面来着手。
一方面,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医学的青年骨干和未来栋梁,从本科到博士乃至博士后,成体系地全面发力。
在本科生培养方面,我供职于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尽管没有硬性规定的教学任务,但是我主动争取机会,积极参与到本科生教学之中;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我的课题组去年毕业的2位博士2位硕士中,其中3人取得了学校优秀毕业生的荣誉。
最重要的是,帮助年轻学子们能真正有所提升、有所收获,尤其是在综合能力的发展上,而不仅仅是拿个文凭而已。
另一方面,我们要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贡献力量。正如钟南山院士提出的“顶天立地为人民”,我们从临床实际发现迫切性的需求,通过科学研究得出创新成果并实现转化,最终服务于人民的健康需求。
我们把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工作做好,实际上就是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付出努力了。
唐潇潇表示,助力广医“双一流”建设,要从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两方面来着手。
主持人提问:作为一名教师,您觉得应该如何分配科研与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如何平衡家庭生活和工作事业?
吴晓倩:首先,在科研与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分配方面,我来到广医的前几年在教学上花的时间比较多,因为对于新老师来说,每一堂课都是新课,要花费大量时间备课。只有备好课了,我才有信心站上讲台,我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这种体验。
所以,我建议教学科研岗的新教师在入职的前3年,应该要有一半以上甚至7成时间用在教学上,同时兼顾科研。等到对课程比较熟悉了,就可以对教学与科研的重心做再平衡。
其次,在平衡家庭生活和工作事业方面,时间对每个人是公平的,一天只有24个小时,你在一件事上投入了更多时间,在另外一件事上投入的时间就会变少,所以时间管理非常重要。
尤其是我有了孩子之后,更是时常感觉时间不够用,没有办法长久地陪在孩子们身边。所以,我一直提倡高质量的陪伴,全心全意专注于当下的交流,不缺席家人的重要时刻。目前我也仍在往这方面探索和努力,期望实现工作和生活的更好平衡。
参加活动的师生还就人才培养、心态修炼等话题提出问题,唐潇潇、吴晓倩耐心地给予一一解答。
作者:徐冰溶、梁凯涛 图:黄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