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
(讨论稿)
一、“十五”期间的工作回顾
(一)主要成绩
“十五”时期,我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全体师生员工同心同德、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各项事业都取得很大进步,学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基本实现了学院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十五”期间“在办学层次、教学水平、科研成果、学科建设等方面跨入全国同类院校的先进行列”的目标,成为我院历史上发展最快、进步最大的时期。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办学层次提升,办学规模扩大。2001年,我院成为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3年,内科学(呼吸系病)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同年,获准设立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2005年,有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8个。有本科专业13个,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以医学为主、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科结构更加合理。2005年,我院在校研究生506人,全日制本专科学生总数为10112人,比2001年增长了3倍;在校成教学生4965人,比2001年增长了6.2倍。
2、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进一步确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明确学院主要领导为教学工作第一责任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坚持做到组织领导到位、经费投入到位、教学管理到位、培养方案到位和质量检查到位。进一步调整了院系二级教学管理架构,设立了基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护理学院、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学院共6个二级学院,1 所继续教育学院;还设立了从化学院、天河学院和南大学院3个校外二级学院。进一步完善了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形成了由学生网上评价、教研室、二级学院和学院教学督导组所构成的四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机能学实验中心、形态学实验中心、临床技能实验中心等6大教学平台建设初具规模,教学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3个专业被评为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诊断学、医学伦理学、预防医学先后被评为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10多项教学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省和市的奖励。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逐年提高。每年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保持100%;成人教育学位授予率达55%。有近百个团队1000多人次在省市级以上的各类竞赛中获奖。
3、科研水平提高了档次,学科建设取得明显成绩。以科研为龙头,实施学科强校战略取得成效。先后获得国家“863”重点资助项目、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自然基金团队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市级以上项目460项。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00篇。有29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市级奖励。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重点扶持学科和扶持学科15个,市级重点学科10个,校级重点学科10个,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和学校四级重点学科体系。2001年以来,共建成省、市重点实验室5个。科研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较好成绩。
4、分配制度改革取得实效,师资队伍的结构逐步改善。学院探索和完善了院内岗位津贴分配制度、员工考核制度,以及用人制度、培养制度等,形成良性的人才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五年来,我院师资队伍结构得到较大的改善,先后引进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162人,有101位教师在职攻读学位,524位教师赴国内外进修;有63人成为省教育厅“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有6人成为省宣传思想战线“十百千工程”培养对象;晋升正高职称者31人、副高职称者41人、中级职称者87人;专任教师中,正高占11.1%、副高22.2%,有博士学位者占14%、硕士学位者占47.6%;现有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60人。
5、对内深化改革,对外积极拓展,附属医院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学院进一步加强了医院管理和建设,成立了医院管理委员会。新增直属及托管附属医院4间,非直属附属医院2间,第一附属医院建立了海印分院。第一附属医院二期改造工程、第二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大楼已经正式奠基施工。各附属医院积极优化资源配置,创建技术优势和人文环境优势,积极发展优势学科和特色医疗,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使医院的整体竞争力不断提高,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6、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得到改善,后勤改革成效显著。2005年比2001年新增校舍建筑面积31407?,新增学生床位1300多个。完成了10号楼的改造,以及学生宿舍改造、教学楼装修、运动场改建、师生食堂改建等工程,有效改善了校园环境。校办产业的重组或改制,起到了进一步盘活资产、增创效益的积极作用。
7、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学院党委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切实实施“固本强基”工程,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十五”期间共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576名,发展新党员913人。先后有42个党支部、57名党务工作者、644名党员受到各级表彰。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特殊战斗中,在学院党委正确领导下,附属医院积极做好救治和预防工作,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经验,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涌现出钟南山院士等一大批先进人物和单位,彰显了“广医人精神”和“南山风格”。2005年,按照“关键是要取得实效”和“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的总体要求,我院作为全省高校先行点之一,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委提出的为群众办10件实事如期完成,党员素质明显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进一步提升,得到上级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充分肯定,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多年来,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和医院文化活动,大力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弘扬正气,倡导先进,创建文明,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广大教职员工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十五”后期,广州市委、市政府重新调整全市高校资源,给我院增加龙洞校区、南校区(原广州电大晓园校区),并将原广州卫生学校划归我院,使我院的校园面积达到470亩,基本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但是,这些校区之间距离较远、较分散,规模较小,不便于管理,有关的场馆建设、院系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存在协调与利用等方面的矛盾,办学成本也随之增高,有待建设一个完整的新校区。现有的教学和研究的设备有待进一步充实和改善。
2、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在现有的专任教师队伍中,正高职称及拥有博士学位人员的比例偏低,硕士学位人员在各专业之间分布不均衡,新增专业的师资力量亟待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学科、岗位结构等也有待进一步优化。
3、高水平、特色学科较少。虽然我院已经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级的四级学科体系,但是结构不合理,高水平、特色学科较少。不少学科在科学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及学术梯队建设、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社会影响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与矛盾。高水平和竞争实力较强的学科群体还没有真正形成。
4、附属医院组团竞争力不够强。我院现有7间直接管理的医院,但整合资源、发展差异性优势、实现共赢的局面还没有真正形成,组团竞争力还不够强。
二、“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及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广医人”精神和“南山”风格,以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重点,以拓展办学空间为契机,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狠抓内涵建设,全面实施学科强校、人才兴校、附属医院组团发展三大战略,将学院各项工作推向新的台阶,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在全国同类院校处于先进行列的教学研究型医科院校。
(二)办学定位
建设教学研究型医科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继续办好成人教育;以医学为主、各学科协调发展;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奉献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立足广州,服务广东,面向全国。
(三)工作目标
1、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到2010年各类普通教育学生总数控制在12000人以内,其中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规模达到10000人左右,研究生达到1500~2000人。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到2010年生师比达到10:1,力争每个教研室都拥有教授职称的骨干教师;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人员的比例达到70%以上;35岁以下的专任教师要拥有硕士学位。
3、不断改善办学基本条件。合理规划建设新校区,实施实验室、动物实验中心、图书馆等建设工程。争取在大学城建设新校区,各类图书文献资料达到100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8.5~9亿元,学院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1~12亿元。
4、加强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在现有4个本科学科门类的基础上,力争2010年达到6个,每个学科门类的专业覆盖面达到2~4个。本科专业总量达到20个。力争增加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力争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6~10项。主编国家规划教材10~15部,主持或承担国家级教学课题2~3项。
5、实施学科强校战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学校四级重点学科体系。新增二级学科博士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力争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2~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5~7个。力争增加省重点学科A类1~2个,市级重点学科A类1~3个。大力发展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在“十一五”期间争取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超过5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超过150项,获得合同科研经费总额达到6000万元左右;争取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1~2项,省部级科研奖励25~30项。
6、实施组团发展战略,加快附属医院发展。按照“对内深化改革,对外积极拓展”的方针,力争增加直属附属医院1间,增加非直属附属医院3~5间。加强专科医院及临床学院建设,建立第三临床学院。积极创建非医学类专业实习基地。
7、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科学文化交流,加强与境外院校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互派访问学者开展科研项目的合作,或互派教授给学生上课等。申报招收留学生资格,开拓留学生市场。认真开展和落实联合办学项目,充分利用国外教育资源,实现在研究生和本科生层次与国外的院校联合培养。
三、主要对策和措施
(一)适度扩大办学规模,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
1、规划发展新校区。从整体出发,科学规划,合理使用龙洞校区、南校区、护理学院,以及校本部。努力争取上级支持,在大学城建设新校区。
2、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立足学院的实际,根据社会需求,适量扩大招生规模,并根据大学城新校区建设等情况适时调整招生专业与规模的结构。加快社会急需新专业的建设步伐。
3、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争取增加博士点和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发展在职研究生教育,探索与外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力争实现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按德才兼备的标准培养、选拔和使用人才。实施人才兴校战略,积极引进,加速培养,科学使用,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努力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全面实行全员聘任制,完善分配制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确保教师队伍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2、制定合理的人才发展规划。根据建设教学研究型医科院校的发展目标要求,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特别是新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近期、中期和长期的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结合“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的培养力度。积极创建平台,优化环境,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围。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健康成长。
3、积极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多渠道、多形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采取“软引进”等灵活的措施,引进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逐步完善并落实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客座教授的聘用制度。严格把关,确实保证引进人才的质量。充分发挥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学院人才培养和储备的重要基地。有计划地将更多优秀中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的素质。
4、进一步做好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认真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完善教师考核、聘任、晋升办法,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严格实行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各专业教师除应了解本专业的相关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外,还要普及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统计学、文献检索、外语等知识,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采取短期脱产、送出国外学习等形式,进一步加大外语培训的力度,实现主干专业课程都能开展双语教学的目标。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在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努力改善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学科、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
(三)强化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1、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并向新办专业、图书资料、教材设备、人才引进、教师培训等方面适当倾斜。确保教学经费随办学规模扩大而相应增长。进一步加强机能实验中心、形态学实验中心、医学信息学实验室、化学与生物化学实验中心、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心理学实验室、学生分类实验室等建设,以及基础网络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加强校园内部网的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尽早完成学院与二级学院的并网工作,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在教学、科研、医疗和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多方面共同努力,进一步改善办学支撑条件。
2、注重专业和课程建设。积极拓宽专业口径,创办新专业,大力发展与医学相关的理、工、管理、法学等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新专业,使专业设置更加合理。积极推进名牌专业和精品课题建设,大力支持申报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组织开发精品课程网站,实现精品课程网络化教学。
3、强化教学管理。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断规范各种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各种教学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四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管理。大力推行教学名师上讲台、教授上大课。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培养教师高尚的师德,努力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4、深化教学改革。根据“宽口径、大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倡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科学构建和完善学科基础平台,按学科分类设置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逐步实施大平台教学。积极探索双学位、双专业、主辅修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育“以具有社区综合卫生服务能力为特色的预防医学教育”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突出医学伦理学教育”的教学特色。大力提倡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加大多媒体教学和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组织申报国家、省级教学研究课题和教学成果奖,奖励教师撰写教研论文、著作,编写高质量教材。
(四)加大学科建设力度,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1、完善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制定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加强对全院学科建设的指导。实行学科建设目标责任制;实行滚动管理,逐级建设的制度。完善考核考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学科建设奖惩机制,对年度考评优秀的学科和人员给予奖励,并加大支持力度。
2、构筑合理的学科体系。夯实现有重点学科的基础,加强学科内涵建设。积极支持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提升省市级重点学科层次,扩大校级重点学科范围,注重各学科门类与专业的互相渗透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级重点学科的龙头和辐射作用,带动相关学科健康发展。注重基础与临床、医学与人文学科的有机结合,培植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和竞争实力的学科群体。加强特色学科的培养与建设,发掘潜力,整合资源,努力构筑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体系。
3、强化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制定完善的学科带头人引进和培养制度,建立学科带头人实施目标管理和滚动机制。采取引进与培养使用相结合等多种途径,特别注重吸引海外杰出广医校友和高级人才,加速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的进程。争取在重点学科领域内,增加3~5名在国内相应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力争在现有各级重点学科领域内都有1~2名在本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学术骨干。
4、建设实验平台,打造科研团队建设。以现有的省、市重点实验室和学院实验医学研究中心为依托,着力建设好3~4个共用实验平台,并建立灵活的运行机制和科学管理制度,实现科研资源共享。加强课题的立项、实施、鉴定和成果转化工作,完善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加速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大纵向课题的申请力度,扩大横向课题的来源;进一步推进专门科研机构“以项目为纽带,依经费定编制”的改革工作,逐步推行首席专家制度和项目负责人制度。加大对高水平科研项目、成果、专利、高级别重点实验室和SCI、CSSCI收录论文的奖励力度。鼓励教师科研协作,加强联合攻关,优化科研队伍,完善科研团队的培育机制,打造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及知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团队。
5、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制定具体的年度学术交流计划,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进行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多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工作,整合资源,成立学院杂志社。积极推进中华医学杂志社在广州设立与组建办事处的工作。
(五)优化研究生教育资源,加强研究生队伍建设
1、健全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和管理水平。筹划成立研究生学院。
2、优化教育资源。通过整合资源,重点抓好新增博士点的创建工作。积极探索与外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途径,在有希望成为博士点的学科中探讨与外校建立联合博士点的可能性。努力创造条件,培育新的二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实行研究生导师聘任制,建立导师组集体培养研究生制度。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完善导师滚动管理机制,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导师的岗前与在岗培训工作,增强导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4、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着力抓好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增加选修课、实验课和专题学术讲座的比例。完善研究生优秀论文评选制度。积极开展研究生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更多地参加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积极支持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鼓励研究生大胆创新,逐渐完善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工作机制。
(六)实施组团发展战略,提高附属医院整体竞争能力
1、进一步强化医院管理委员会的职能,不断提高附属医院组团竞争能力。在学院党委领导下,医院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全院医疗资源,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在学科建设、资源配置等方面起协调作用。要进一步强化医院管理委员会的职能,树立“大广医”的观念,贯彻落实组团发展战略,落实“对内深化改革,对外积极拓展”的医院工作方针,实现各附属医院之间的有机组合,切实做大、做强附属医院,不断提高附属医院的整体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2、积极拓展新的医疗卫生资源。努力做好现有直属附属医院的建设发展工作;进一步发挥附属医院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筹建第三临床学院。密切与其他医疗机构的联系,创建新的非直属医院和教学医院,不断拓展新的医疗卫生资源和教育教学资源。
(七)深化后勤产业改革,提高保障能力
1、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深化后勤校业改革。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后勤校产管理机构,加强学院对后勤校产部门的宏观指导。校产经济实体实行经营目标管理责任与全员聘任制相结合的用人制度,以及岗位贡献与绩效相结合的分配制度。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后勤服务规章制度;发扬勤俭办学精神,建设优质、高效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后勤校产为学院教学、科研、医疗服务的保障水平。
2、实施企业化管理。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使校办产业逐步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化管理机制,实现学院资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集约化。有条件的经济实体,要努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化管理。
(八)扩大对外交流,加强国际合作
充实和加强外事办工作。根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充分发挥学院整体优势,调动多方面积极性,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充分利用国外教育资源,加大与国外高校的联合办学的力度。努力开拓留学生市场,培养国外留学生。鼓励教师与国外机构合作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的国际竞争力。
(九)加强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
1、加强党的建设。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执政能力,把学院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集体。努力建设一支忠诚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德才兼备、结构合理、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做好在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要求, 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
2、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教育和引导师生员工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人才观和政绩观;把学院建成发展先进生产力、继承历史文化、传播先进文化和创新知识的文明园地。加强师德建设,使全体教师自觉以诚挚的情感影响教育学生,用高尚的师魂陶冶培养学生。大力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广医人精神”和“南山风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强化“学做人、学本领”的育人理念,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操。扩大高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强化学生课余活动和生活的引导与管理。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深入开展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3、建设文明和谐校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积极开展内容健康、丰富多彩、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活动,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和以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和机关工作作风为主要标志的校园文明程度。积极开展安全文明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坚持以创建精神文明单位为重要载体,着力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催人奋进,文明现代、高品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加大为师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设备、设施、场地和经费的力度。在绿化、美化、净化、优化校园环境方面下功夫,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校园文化设施、活动场地、人文景点。加强对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的指导,充分发挥它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