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学院“十一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讨论稿)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龙头,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基础,是高校发展目标定位的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科建设,是增强我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学院九次党代会和“十一五”规划对学科建设提出的要求,特制定2006-2010年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一、学科发展现状
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我院形成了以医学类专业为主,医学相关类学科(专业)逐步发展的格局。现有本科专业13个,覆盖了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其中医学类专业9个;理学类专业2个;工学、管理学专业各1个。
现有重点学科共23个(不重复计算),其中国家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重点学科15个(A类重点学科1个、B类重点学科5个、C类重点学科9个),广州市重点学科10个,各类校级重点学科23个。
各类重点学科情况
学科名称 |
是否国家重点学科 |
是否省重点学科(类别) |
是否市重点学科(类别) |
学院重点学科 |
内科学(呼吸系病) |
√ |
√A |
√A |
√ |
神经病学 |
|
√B |
√A |
√ |
外科学(泌尿外) |
|
√B |
√B |
√ |
儿科学 |
|
√B |
√B |
√ |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
|
√B |
√B |
√ |
药理学 |
|
√B |
√B |
√ |
卫生毒理学 |
|
√C |
√A |
√ |
外科学(胸心外) |
|
√C |
√B |
√ |
病理与病理生理学 |
|
√C |
√B |
√ |
伦理学 |
|
√C |
√B |
√ |
内科学(心血管) |
|
√C |
|
√ |
外科学(骨外科) |
|
√C |
|
√ |
外科学(普外) |
|
√C |
|
√ |
外科学(神经外) |
|
√C |
|
√ |
耳鼻咽喉科学 |
|
√C |
|
√ |
分子生物学 |
|
|
|
√ |
急诊医学 |
|
|
|
√ |
肿瘤学 |
|
|
|
√ |
解剖学 |
|
|
|
√ |
内科学(血液) |
|
|
|
√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
|
|
√ |
妇产科学 |
|
|
|
√ |
生物化学 |
|
|
|
√ |
综上所述,我院四级学科建设体系已初步形成,优势学科主要集中在医学类各专业。
二、学科建设的主要成绩和存在问题
(一)学科建设的主要成绩
1、学科水平显著提高。呼吸内科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获得国家重点学科,神经病学、泌尿外科等继续保持优势,一些重点学科的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部分学科综合实力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
2、队伍结构更趋合理。各级重点学科建设狠抓队伍建设这一核心,通过人才引进和自我培养等多种形式,使重点学科队伍的职称、年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
3、研究能力明显增强。各类重点学科近年来承担科研项目、获得科研经费以及科研成果的数量均有显著增加,特别是在国家973、863、国家基金重点项目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4、人才培养层次提高、规模扩大。我院获得博士授权单位,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硕士研究生授权点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本科生培养的层次及规模逐年增加。
5、基地建设成绩显著。实验室建设规模和水平有较大提高,新建或扩建了一批研究中心及实验室。科研基地的建设为重点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条件,增强了重点学科服务社会的能力。
6、合作交流不断拓展。各级重点学科注重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使一批优秀的学术骨干能及时了解学科领域的国际学术前沿,提高了学术水平,扩大了我院重点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
(二)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高水平学科不多,国家重点学科仅1个,省重点学科尽管数量不少,但以重点扶持学科和扶持学科为主;学科发展不平衡,除医学类重点学科外,其他学科门类重点学科数量少,难以形成相互支撑和交叉融合的局面;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不多,学科梯队建设不健全,学术骨干、特别是在本学科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骨干还普遍缺乏;重点学科建设投入不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足,学科总体水平与部属重点院校仍有较大差距。
三、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原则与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学院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将我院建设成为“在全国同类院校处于先进行列的教学研究型医科院校”的目标,增强我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广州市及广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分层建设、重点突破、加强合作、资源整合,全面提高我院学科建设水平。
坚持“特色、交叉、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建设思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建设一批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科,通过五年的努力,建成一批仪器设备齐全、运行机制合理的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凝炼出一些具有前沿水平的学科,汇聚一支高水准的创新学术队伍,产出一批具有重要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使学科结构更趋合理、学科特色更加鲜明、学科优势更为突出、学术队伍更富活力、学术的对外交流更加活跃、学术影响进一步扩大、办学效益更为明显,为实现我院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
(二)建设目标
到2010年保持内科学(呼吸系病)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争取A类省级重点学科达到2-3个、B类省级重点学科达到6-8个;扩大市级重点学科的数量及覆盖面;建设20个左右校级重点学科,争取在本科专业所涉及的所有学科领域中均建立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呼吸系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腔镜外科等2-3个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群。
(三)建设原则
1、巩固优势学科。对现有国家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进行有针对性的支持,力争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及药学等学科领域取得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使这些学科在5年内有较大发展,力争跃上一个新台阶,真正发挥重点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知识创新等方面的辐射、带动和影响作用。
2、扶持医学相关类学科。对有一定基础的医学相关类学科诸如药学(创新药物)、卫生事业管理、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学等新兴学科,尽快使其发展壮大。
3、发展交叉学科。大力推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在广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领域,如生物材料科学、重大疾病和流行病的防治、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学科领域要有所作为。
(四)建设思路
分层次建设,提高整体学科建设水平。
1、对医学类重点学科进行充实与提高;充分发挥这类重点学科的龙头和辐射作用,带动相关学科健康发展,培植若干个具有较高水平和竞争实力的学科群体,并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2、对医学相关类学科,重点放在夯实学科发展的基础和内涵,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和基础条件建设,为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保障措施
(一)认真规划、理顺机制
重点学科建设必须做好学院、各二级学院及各重点学科的“三级规划”。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理顺管理机制,落实好学科建设岗位负责制。
(二)汇聚学科队伍,创建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1、要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按照 “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实施人才建设工程。要下大力气抓好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和考核评价与激励制度改革,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控,整体推进人才队伍的建设。
2、围绕优势学科群以及重点学科建设,吸引和凝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同时注重在岗人员,尤其是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结构合理、具有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3、探索建设“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学科建设新模式,使每位教师都能把完成科研任务与拓展学科方向结合起来,改变目前学术和科研工作力量分散,单干户和小作坊式的研究现状,组建大团队、构筑大平台、争取大项目、创造大成果,从而实现我院的跨越式发展。
(三)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构筑学科基地,为学科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1、培育3-5个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实验室,通过增强实验室的综合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和相应的技术开发平台。
2、建立实验室创新体系,实施科技创新战略,鼓励和支持知识和技术创新。
3、加强资源整合,优化实验室结构和布局,对现有部分科研条件较差,但学科发展有潜力的实验室进行条件改造,鼓励引导有相同研究目标但分散在不同二级学院的实验室联合建立网络实验室,引导不同学科的实验室间的联合和交流。
4、加强与在穗的省部属院校和省部属重点实验室的合作和共建,形成联动机制,重视与国内外高水平的实验室开展实质性的合作。
5、构建科学、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完善有关政策法规,提高管理效能,加强实验室内部管理,形成有利于创新的运行机制。
6、增强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争取每年有一定财政经费用于改善实验室科研条件和建立实验室研究开发基金。
(四)凝炼学科方向,加强科技项目培育与科技成果转化
1、各重点学科均应重点解决研究方向的凝炼和长期稳定等问题。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时,应充分预见到学科发展的趋势,瞄准科学发展的前沿,对学科发展从高端进行设计,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
2、打破传统的科技管理思维定势,不断挖掘科技工作的深层次内涵,改变科研课题区域连片不够的问题,利用学科基地作为平台,主动策划、多方积极争取纵向、横向重大课题和综合课题,逐步加强承担大项目的能力。
3、充分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通过对各基地的学术队伍、研究方向、科研能力、设备条件等的梳理、整合、规划、建设,促进相关学科间的进一步交叉、融合,争取承担更多的国家重大项目、科技攻关项目等。
4、对在研的国家级课题给予重点支持,优先安排经费,优先配置人员。对承担的国家级课题,从立项到结题进行全程跟踪,帮助解决困难,确保项目顺利完成并尽早出成果。鼓励科研人员申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
5、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发展与国际、国内科技组织和基金会的联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 的方法提高申报项目质量,拓宽申报渠道,增加科技立项的机会。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团体,出席各种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各级各类重点学科要有选择地参加1-2个国际学术组织,每年适时举办1-2次有影响的学术会议。
(五)实施学科群发展战略
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培植呼吸系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腔镜技术等具有较高水平和竞争实力的学科群体。充分发挥龙头学科的辐射作用,带动支撑学科、相关学科健康发展,扩大学科领域,提高整体学科建设水平。
(六)加强重点学科投入力度,健全管理制度
加强对重点学科建设的领导和指导,争取各级政府财政加大重点学科建设的投入,同时对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占总经费支出的比例提出明确要求;完善重点学科的考核与滚动管理制度,建立学科建设目标管理与责任制,认真做好学科建设年度考评工作。
“十一五”期间是我院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各级各类重点学科建设要从国家、省、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结合学院发展的需要,密切把握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实现广州医学院跨越式发展。